首页

中国sm国产视频

时间:2025-05-26 08:22:01 作者:严重出现水泡、大泡!“防晒霜”你用对了吗? 浏览量:20630

  炎炎夏日来临,防晒化妆品迎来销售高峰。不少商家打出“防护+修复”的宣传口号,声称产品既能防晒,又能美白修复。然而,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却发现,这些所谓“多效合一”的产品,其实很多只是普通的化妆品。

  在北京市多家日化用品销售店,记者看到防晒霜、防晒喷雾等产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商家推荐的几款防晒产品包装上,出现了“35”“50”等类似数字。销售人员称这些是防晒指数(SPF)的标识。

  但一些销售人员推荐的防晒产品,名称多为“隔离防护乳”“防护喷雾”等,并未明确标注“防晒”字样。对此,销售人员解释称“防护”等同于“防晒”,还能修复晒后损伤。

  这些所谓的“隔离防护”产品,真的具有防晒功效吗?

  正规防晒化妆品必须标注“国妆特字”批准文号,还要标注代表防晒指数的“SPF”值和“PA”值,帮助消费者判断对紫外线中波(UVB)与长波(UVA)的防护强度。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闫言:SPF值,是防中波紫外线的,中波紫外线主要是引起晒伤、晒红;PA+主要是防UVA,就是长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主要是引起光老化和晒黑。

  记者走访多家化妆品销售店发现,货架上宣称具有防晒功能的产品中,超过三分之一并非真正的防晒化妆品。

  “防护”和“防晒”只差一字,功效却天差地别。即使产品明确标注为“防晒化妆品”,就一定可靠吗?实际成分和效果究竟如何?

  记者梳理发现,国家药监局2024年共发布19次化妆品抽检通告,有535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其中防晒霜、防晒喷雾有120批次,占比超过22%,位列所有化妆品品类之首。

  抽查发现问题的120批次防晒霜、防晒喷雾,问题主要集中在:

  标示添加的防晒剂成分,检测发现未检出,存在虚标防晒剂或“偷梁换柱”的现象;

  防晒剂含量明显不足,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实际防晒效果与标称的严重不符。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 田燕:例如它在产品标签上标有6种防晒剂,而检测的时候可能只检到了2种,或者甚至都没有检测到防晒剂。这种产品反倒会造成皮肤损伤。最常见的就是急性皮肤损伤,可能引起皮肤晒红,甚至严重出现水泡、大泡,同时还可能伴有瘙痒疼痛。这种急性的日晒伤,久了以后,慢慢造成皮肤的光老化。另外长期的紫外线损伤和皮肤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专家介绍,防晒化妆品除了存在虚标防晒剂成分的问题,还存在部分产品违规添加禁用的防腐剂和香料。

  当前,防晒化妆品市场日益火热,但不少消费者仍存在认知误区。比如,不少消费者误以为防晒指数越高越好,专家提醒消费者,SPF值越高越厚重,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使用,可能因清除不干净,导致皮肤出现皮疹等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闫言:其实SPF50和SPF30比虽然高了20,但是它的防紫外线的能力只高1%,所以SPF越高,大家可能觉得防晒能力越强,但是它可能给我们皮肤带来更多的负担,所以不是盲目地追求数值高就好。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健康也关乎美丽。防晒产品并非“越贵越好”,也不是“越高倍越有效”。识别正规“国妆特字”防晒产品,拒绝夸大宣传。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汽车产业链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高性价比产品。中国每出口3辆汽车,其中就有1辆是电动汽车,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碧波荡漾青海湖邀游客共享生态旅游美好时光

一是整体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持续增长,而且涉案标的额日益增大。法庭这五年受理的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年均增长率是27%,其中更重要的是发明专利侵权这类案件年均增长30.9%;当事人诉请和法庭判赔金额超过亿元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科技发展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全国首批全港型引航员适任证书今颁发

吉利、比亚迪、福田……越来越多的湖南车企选择陆上“钢铁驼队”运输汽车出口。今年1至3月,中欧班列(长沙)运输汽车及零配件货值1.18亿美元,成为湖南汽车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优选择之一。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启动发电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学校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中,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进行录取。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食品浪费工作。近年来,我国网络餐饮行业发展迅速,外卖消费订单数量庞大,逐渐成为食品浪费“易发区”之一。《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以后,外卖商家和网络餐饮平台积极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在防范外卖餐饮浪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外卖餐饮浪费问题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个别网络餐饮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能按照《反食品浪费法》要求,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一些外卖商家设置营销套路,导致消费者过量点餐;一些外卖商家在菜品详情页未标明用量、餐食分量等信息,消费者难以正确估算食物分量,导致食物浪费等。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